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财经 湖南之窗 2024-08-30 502浏览

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扩面提速 这三年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粮食安全是全球问题关注的话题,作为可以增产增效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是成为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虽然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是新时代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不过中国一直坚持“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试点三年后,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转基因技术是多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一种。相较于传统育种,转基因更加快速精准高效,能够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解决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病虫害等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草害损失、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三年的转基因示范成果(2021年-2023年是试点种植),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这三年的示范成果到底如何?

自2023年开始,在赤峰市某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验示范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介绍,“通过2023年田间调查、小区实收测产与考种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在本区域内推广应用的生物新品种玉米4个。整体试验结果反映出转基因玉米品种较常规玉米品种有节本、提质、减损、增效的优势。”

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在相同栽培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同一品种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在两种种植密度下较常规品种平均增产3%。同时,应用双抗生物品种,只使用一次草甘膦除草,成本较常规除草剂平均亩节本15元。因为不用再打药防玉米螟,平均亩成本又节约15元。另外,转基因抗虫品种对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效达99%,玉米收获后基本无霉变,商品品质显著提升。

从2021年为科研试验田试点、2022年扩展到农户试点到2023年为县域试点,三年的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转基因技术在作物减损增产、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等方面成效明显。与常规品种比较,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耐除草剂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平均增产分别为8.9%、8.8%;试点农户普遍反映,种植转基因作物省工省事,杀虫剂、除草剂少用了2—3次,田间管理成本节省一半,田间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也得到改善。

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介绍,除了降本增效,转基因作物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减损方面。在大田采用机械收获的条件下,常规玉米品种因玉米螟的危害,果穗轻微触碰即易脱落,导致机收时田间损失率平均在8%-15%,转基因玉米品种因无虫害,机损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这个比例也会在产量上发挥很大作用。

转基因被实践证明

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论,至今仍有存在。但,国际大规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应用,结果显示转基因产品从科学上已经验证了它的安全性。

1996年,美国开始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且种植面积持续增多。到202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1.16亿亩,占耕地面积40%以上。在产量上,1995年,转基因作物尚未在美国商业化应用时,玉米平均亩产475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8公斤。 到2022年,平均亩产玉米达到725公斤,大豆达到222公斤。20多年的数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在产量上的效应。

而在健康安全层面上,科学家们也给出了一系列证据。一组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一项比较转基因玉米与传统品种的荟萃研究中,针对20多年来,6000多份同行评议研究的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可使产量提高 25%,并大幅降低危险食品污染物。该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上,分析了从 1996 年(第一批转基因玉米种植时)到 2016 年美国、欧洲、南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田间数据,研究人员发现:

转基因玉米品种的产量比非转基因玉米品种高出 5.6% 至 24.5%;转基因玉米作物的霉菌毒素(-28.8%)、伏马毒素(-30.6%)和丝菌素(-36.5%)含量较低,这些毒素都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并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该研究还再次证实了转基因玉米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科学共识。

研究人员认为,该荟萃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生产食品的信心”。

实际上,自美国开启转基因作物种植后,后续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种植转基因,45个国家允许进口转基因产品。截至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63亿公顷(30.9亿亩),是1996年的121倍,占全球15亿公顷耕地的约13%。1996—2023年,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400亿亩。

而转基因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技术革命,其效益也显而易见。

“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单产提高了一倍,由玉米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1998年至2018年期间,南非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收益约为24亿美元。2003-2018年,巴西的转基因种植收益达到266亿美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在过去的20多年,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不仅提高作物产量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解决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中国未缺席

种子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了生产力提高和成本降低,特别是在讲究精准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农民能够更密集地种植玉米大豆,具备特异性的抗虫、抗旱,使以前困难地区的玉米大豆生产能够盈利。

在新的农业技术面前,中国没有缺席,只不过是稳健前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就已经成功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初期,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在转基因抗虫棉应用之前,棉铃虫给棉花产业带来灭顶之灾,棉铃虫高抗农药,虫子泡在农药里都不死,而鸡吃了泡过药的虫子后被毒死,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事件频率加剧,每年中毒事件高达7.1万例,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表示。

抗虫棉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面对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国家“863”计划启动了抗虫棉的研制工作。在1992年底,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虫基因,并将其转入棉花中,从而创造了单价转基因抗虫棉。随后,在1996年,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棉花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解决棉铃虫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抗虫棉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挽救了我国的棉花产业,还对促进棉花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发和产业化,走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自主创新的道路,是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它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2003年50%,目前99%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

2006年,华南农大研发“华农1号”,解决了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毒(PRSV)的危害。番木瓜植株受环斑花叶病毒侵染后,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化学杀菌剂不能有效控制其蔓延。“华农1号”获得在广东省应用的安全证书后,对这个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番木瓜生产受PRSV威胁的问题。

从1996年我国首株转基因抗虫棉的问世到如今的成果显著,自2019年以来,我国已有自主研发的51个转基因玉米和大豆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获准发放,其中包括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为转基因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基因安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经过全球28年的科学实验、实践应用,科学数据已经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而我国在稳步推进的转基因技术应用中也具备了产业化的成熟条件,已到加快成熟品种推广应用的时期。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有望缩短中美农业差距以及改变中国进口玉米大豆的历史。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湖南之窗

湖南之窗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南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湖南之窗 hn.jsx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