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琴的逻辑推演 与“北交所一哥”的赛道选择
转眼间,北交所平稳运行已5月有余,作为北交所市值“一哥”,贝特瑞受到了全市场的瞩目。
4月27日晚,继2021年年报业绩高速增长后,贝特瑞在去年高基数之上,又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一季度报。2022年一季度,得益于下游电池市场持续景气,电池材料市场需求提升,公司正负极材料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贝特瑞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72.22%;实现营业收入40.79亿元,同比增长120.08%。
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2021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16.62万吨,实现营收64.59亿元,在国内乃至全球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自2013年以来,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
2021年,贝特瑞正极材料销量也超过3万吨,首次进入中国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出货量排名前十行列。
4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了解贝特瑞发展壮大的几个关键节点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布局。
按照约定,4月22日一早,我们便来到了位于深圳光明区西田社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穿过一道绿荫水泥路,就来到了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正门。
正值工人上班期间,厂区外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一排电动车,门口陆续有工人和车辆进出,厂区内绿化充足,环境整洁,听不见一点噪音,一幢幢蓝白相间的大楼映入眼帘,正对着大门的两栋大楼上的标语格外醒目—— “引领行业方向,推动锂电发展”。
当我们到达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所在的办公室时,他已经起身,身着一件蓝白条纹衬衫、黑色西裤,儒雅随和,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带着我们到会客区。像很多奋力拼搏的企业家一样,回忆起贝特瑞的发展历程,贺雪琴目光炯炯,措辞严谨但又不失趣味,近3个小时访谈都非常轻松。
总结贝特瑞从默默无名到全球领先的原因,贺雪琴将其归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贝特瑞的发展首先最重要受益国家政策的推动,‘双碳’战略顶层设计落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储能等绿色动能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第二,贝特瑞22年来坚持为实现客户需求,长期专注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贝特瑞一直定位于自己是一家科技创新主导的企业,十多年持续巨资投入研发,持续构建领先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第三,贝特瑞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激励人才,我们一直注重高端人才的引入与发展空间,为客户创造价值导向的工作文化, 为组织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与竞争力。”贺雪琴说道。
资本市场之旅: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公开资料显示,贝特瑞于2000年注册成立,其前身深圳市贝特瑞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最早以生产锰酸锂电池材料为主业。
相比于其他锂电材料企业而言,贝特瑞接触资本的时间较早,其在成立仅两年后,就获得了当时的老牌上市公司中国宝安的入股,其后一路的发展都获得了产业资本的“护航”。
回顾贝特瑞二十二年的发展历程,贺雪琴认为,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助推对公司意义非凡。
“贝特瑞与资本最早的结缘在于被宝安集团收购,这是我们的第一轮资本介入。随后经过两年的摸索,明确了发展方向后,2004年中国宝安才正式控股贝特瑞,在贝特瑞发展过程中,中国宝安后续也持续增资,集团的资本助力以及管理理念和人才的输入,对贝特瑞的赋能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据贺雪琴介绍,中国宝安控股贝特瑞之前,公司主要产品为锰酸锂,但由于市场开拓不尽如人意,技术、产品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企业发展受阻,经过市场调研分析,贝特瑞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将原有的正极材料业务暂时搁置,改为专攻负极材料。
战略方向的及时调整,抓住并满足了客户需求,让贝特瑞在锂电材料市场迅速做大。2008年,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取得第一。同年,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开始批量出口,公司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2年,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出货量更是超过日本的日立化成成为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28日,贝特瑞正式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开启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之旅。挂牌后共进行了4轮定增融资,累计融资金额8.15亿人民币, 2020年7月,贝特瑞成功晋级新三板精选层并公开发行融资16.72亿,后又于2021年11月成为北交所首批81家上市企业之一。
产能势必过剩:苦修内功是根本
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是贝特瑞发展之路的又一大里程碑。
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度持续提高,贝特瑞经营业绩创出了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贝特瑞实现营收104.91亿元,同比增长135.67%;实现归母净利润14.41亿元,同比增长191.39%;实现扣非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238.17%。
不过,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锂电产业中下游也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忧贝特瑞的利润空间或会被上游挤占。
但在贺雪琴看来,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公司而言影响有限,贝特瑞非常重视整体供应链能力的打造,特别是核心关键材料的稳定供应机制,相比于“外部扰动”,苦修“内功”,用技术创新来降本增效,提前预测与布局,做好库存管理、汇率管理、客户服务和供应链体系不断优化,上下游高度协同才是关键。
贺雪琴说道,公司一直重视产品质量,从采购到交付,端到端地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核心就是“所有环节上都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还是要坚守和发扬好自身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坚守承诺赢得客户信赖”。
此外,贝特瑞还通过参股正极材料前驱体供应商、投资布局锂电池回收拆解业务、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布局镍锂等关键资源、确保正极材料领域的资源保障及成本优势。
“比如和上游进行资源结盟,现在尽管矿最挣钱,但是等到大批量生产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找到深加工端,比如部分盐湖厂商,他们通过盐湖提锂利润就已经很高了,但后续还是需要深加工,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的机会,通过和上游合作将链条打通;另外我们也会和客户合作,我们部分终端客户本身就有矿,布局较为完善,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贺雪琴说道。
而进入2022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锂电产业也要为新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将达到643万辆,复合增长36%。随着全球主导型经济体的碳排放承诺清晰化,围绕绿色经济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更加积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贝特瑞也迎来了锂电产业的大工业发展时代。
近年来,贝特瑞扩产速度不断加快,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公司负极材料的在建产能共26万吨,是目前产能的1.8倍;而高镍正极材料的产能,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8.3万吨。
贺雪琴告诉记者,贝特瑞扩产最基本的逻辑在于坚定市场需求,对于产业趋势的把握,敢于布局,优化产品投资组合,面对未来目标实现的技术与产能规划,在战略机会点上抢占机会。
不过,在锂电行业持续扩产的另一面,部分市场人士担忧,行业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在贺雪琴看来,这一担忧不无道理,“我们认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产能,在中国不缺土地厂房和机器设备,产品肯定会过剩,就像去年磷铁产能那么紧张,但明后年来看,就不会(紧缺)。”
“所以归根结底,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有赖于其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能持续高效运营的能力,持续服务优质客户的能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对风险的识别与把控能力,给了我们战略自信。”贺雪琴进一步说道。
而回归到产能过剩这一问题,贺雪琴认为:“未来会出现产能过剩,但从长远来看,目前属于新能源行业大发展的时代,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大家还是看好未来的产能需求;第二,局部的调整和竞争是肯定存在的,比如4月份上海疫情的影响,新能源车产业链上部分产品的供求已经出现变化,但锂电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汽车市场,储能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其未来规模不亚于新能源车市场。”
“行业发展火热与变化快,最终市场还是要回归到比较理性的价值层面,在洞察客户需求与产业链升级的基础上,要创新新产品和多种高价值技术方案,形成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提升、大数据、智能化体系的升级至关重要,要做好人才储备、品质管理和现金储备应对行业发展的挑战。”贺雪琴进一步指出。
战略选择:出售磷铁并非不看好磷铁
回望一路以来的发展,贝特瑞在迎面而来的危机挑战下,还曾经历了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正极材料技术路线争议下出售磷铁资产。
对于贝特瑞的正极材料业务,贺雪琴认为,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并且存在一定的技术路线差异,贝特瑞的战略定位主要集中在如何将现有的优质客户服务好。
2020年底,贝特瑞为了聚焦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业务,签署了《关于收购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下磷酸铁锂相关资产和业务之框架协议》,向龙蟠科技或其下属公司出售其合并报表范围内的磷酸铁锂相关资产和业务,交易总价款8.44亿元,这笔交易在去年6月15日正式完成。
然而,2021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新型电池技术引领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持续提升,不少市场人士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磷酸铁锂,关于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亦再次掀起。
站在当前的时点,回顾贝特瑞出售磷酸铁锂的这一行为,市场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但对于贺雪琴来说,出售磷酸铁锂资产,主要是站在企业整合优化资产结构的长期发展角度,综合了投入产出比后做出的决定,并非公司不看好磷酸铁锂这一技术路线的发展。
相反,贺雪琴一直认为,磷酸铁锂电池在中国并不缺乏应用场景。
“我们是很看好磷铁前景的,这从2017年磷铁市场比较低迷的时期,我们坚定在金坛工厂建设磷铁项目就可以看出。在早期和客户的交流中,我们也多次传达一个观点——磷铁在中低端乘用车市场很有竞争力。”贺雪琴表示。
“为什么这样看呢?以长三角一带为例,以上海为中心的整个华东地区,交通非常方便,核心交通网络中100公里以内就有高铁站,所以远距离通行完全可以依靠高铁,而在汽车的应用场景中,100-200公里的续航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在中国一直开车跑1000公里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贺雪琴说道。
依托于我国特色的交通体系,以及磷铁较为低廉的成本优势,贺雪琴认为:“磷铁和三元都有其不同的适用场景,比如磷铁安全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好,资源特别是紧缺资源的依赖性低,很适合大面积的推广。”
而对于为何出售磷酸铁锂资产,则与当时的产业背景有关。2019年以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能量密度呈强相关,即高能量密度方案给予更高的系数补贴,且逐年上调能量密度标准。
2018-2020年上半年,受补贴政策影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几乎停止了增长,竞争激烈,不少磷酸铁锂材料企业面临大幅减产或停产。
而从贝特瑞的发展历程来看,贺雪琴进一步补充道:“我们的财务资源是紧缺的。我们的负极业务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我们在负极材料、高镍业务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积累和优势,但在磷铁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而后者对于资源的占用又比较多,毛利率却不高。”
综合考虑之下,在正极材料领域,贝特瑞放弃了门槛更低的磷铁市场,转而聚焦技术水平更高、发展空间同样广阔的高镍三元业务。
战略聚焦:坚持长跑、引领产业发展
展望未来,贝特瑞的战略目标已经清晰。
“坚持布局全球化,坚持全球第一的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化;敢于加大研发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持续深耕供应链,降本增效、打造核心竞争力。开放创新、吸纳全球人才,全球能力布局、激励人才。”贺雪琴说道。
贝特瑞所在的深圳市,是中国最前沿的改革热土,这里诞生了一批立于世界之巅的优秀企业。近年来,在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的驱动之下,一条完善的锂电池生态链也正围绕其形成,除了贝特瑞之外,比亚迪、雄韬电源、比克电池等一批中国锂电产业“领跑者”都诞生于此。
“在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潮之前,贝特瑞负极材料的出货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了,这也依赖于公司的‘地理’基因。要知道,锂电材料是一个高度的资源依赖型产业,比如天然石墨,来源于矿石,人造石墨,则是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的副产品,这两种深圳都没有。但深圳有两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靠近市场与全球顶尖的人才资源,以及让这些人才得以落户并成长的机制,这使得贝特瑞能更好地获得人才、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贺雪琴表示。
“‘持续引领新能源产业进步,构建美好绿色世界’ 是贝特瑞的远大愿景与使命,成为绿色能源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在全球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贝特瑞用战略耐性,突破自我,迎接挑战,成为行业的长跑者。”贺雪琴说道,“我认为,能够做到高质量发展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杨坪 编辑:巫燕玲)
贝特瑞北交所材料企业负极材料拓展阅读
热门文章
- 李宁跨界卖咖啡,动静很大,胜算几何?
2022-05-12 19:22 - 腾讯的虚实之辩
2022-05-06 13:23 - 创业板首例“借壳”过会 “壳交易”寡淡趋势难改
2022-05-14 07:24 - 融资丨「云智环能」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磐谷创投、苏民投投资
2022-04-29 01:19 - “天公作美”珠峰科考登顶条件良好
2022-05-04 01:17 - 本土新增“401+3859”
2022-05-09 13:22
推荐阅读